生活垃圾的處理,是當今城市生活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目前,我國歷年垃圾堆存量已達60億噸,占用耕地面積達5億平方米,而這個數據仍以每年3億噸的生活垃圾產生量持續增長中。因此各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技術應時而生,如填埋、焚燒……
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在2020年已然達到了99.7%,但垃圾填埋這種方式真的是無害化嗎?垃圾焚燒的低資源化仍是不可忽視的問題!目前熱門的生活垃圾資源化、無害化、減容化的處理方式是什么?
階段:緩兵之計——填埋
2015年之前,我國城市垃圾處理的最主要方式是填埋,約占全部處理量的70%以上。但垃圾填埋,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污染轉移"方式。多項研究表明,這樣的“污染轉移"不僅侵占了大量的土地資源,還可能會給環境帶來“地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氣污染"等多方面的問題。因此填埋只是“緩兵之計"。
第二階段:應急之策——焚燒
填埋的本質被看透后,“零填埋"主張開始出現。“垃圾焚燒發電廠"自然變成政策層面主推的處理方式,開始爆炸式增長。
在早期,垃圾焚燒發電廠是政策催生的產物,“建設"是垃圾焚燒發電廠主要目標,為城市提供“垃圾圍城"的解決方案,實現“從無到有"的轉變。焚燒可以達到快速減容的需求,用于發電還能節約煤礦資源,但推行期間反對聲音也不絕于耳,一是來自于民眾的鄰避效應,二是關于被妖魔化的“二噁英"氣體,三是因為前期分類薄弱,導致垃圾資源化太低,浪費了巨量的有價值資源。
在垃圾焚燒項目遍地開花之后,而在“無廢城市"和“雙碳"戰略下,垃圾焚燒發電廠需要更多的是“服務"定位,是輸出自身綠色低碳循環的經濟價值和滿足人民群眾對綠色生態環境的訴求。
第三階段:低碳戰略——循環資源化
2019年,在垃圾分類和“無廢城市"政策同步推進后,“回收利用率"這一關鍵考核指標成為各城市關鍵目標。
2021年,住建部等印發的“十四五"規劃中,“回收利用率"改用“資源化利用率"作為考核指標,要求2025年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0%,同時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等重大戰略決策,要求涉及碳排放的行業,應當積極采取措施,建立多種碳減排途徑,減少CO2排放量。
而城市生活垃圾未進行預處理直接焚燒,浪費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源,這與 “雙碳"政策相悖。那么,生活垃圾綠色低碳、資源化、無害化、減容化的處理方式應該是怎么樣的?
在北京一個20萬人口鎮區,采用了一種全新的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系統,實現“垃圾不出鎮"的資源化、無害化、減容化處理。
斯瑞德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系統
該系統,從生活垃圾的組成成分、資源回收、循環效益等多維度出發,通過多項新穎的“破碎、篩分、AI智能分選、風選、磁選"等處理技術,將生活垃圾中的金屬、重物質、可再生塑料、有機廚余垃圾等等分選出來,并將生活垃圾中大部分低值可回收資源,如廢塑料、廢紙、泡沫等,制備成SRF替代燃料。
產出資源以及循環用途:
① 塑料瓶等塑料制品,用于循環再生成PE顆粒;
② 各類金屬,用于熔煉回收;
③ 高熱值的SRF燃料,用于水泥廠、發電廠等燃煤企業的煤炭替代。
④ 有機廚余垃圾,進行發酵堆肥或用于園林綠化的土壤改良。
該項目已經投入運行近三年,設計產能達25-30t/h,300噸/天。
作為北京首條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0%的綜合處理線,不僅實現了生活垃圾80%以上物質,變成可回收或可再利用的資源,而且有效的減少了垃圾的填埋量和焚燒量。據估計,每年可節約填埋場30萬噸、焚燒場45萬噸的垃圾處理量,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0萬噸。
在國家“雙碳"戰略的大背景下,斯瑞德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系統,不僅是實現了將生活垃圾“變廢為寶"的場景,也是貫徹無廢城市“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建設理念的體現。
微信掃一掃